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交流 > 最新应用



技术交流

扫描二维码
或添加“GeneGroup003
获取更多更新资讯

商城订购

扫描二维码
或添加“基因商城(GeneMart)
手机下单,快人一步

售后服务

扫描二维码
或添加“GeneGroup005
获取更快速售后支持

自噬信号通路解析及自噬研究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基因市场部
2023-07-05

自噬简要


 ·  自噬,实际上就是细胞自己吃掉自己,废物再利用的代谢过程;


 ·  在正常情况下,自噬维持细胞内稳态;


 ·  在外界压力、饥饿、缺氧和内质网应激等特殊情况下,自噬则是一种自我生存机制;


 ·  自噬机制的受损与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相关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发病过程密切相关。

参考阅读:

细胞死亡分类,以及程序性死亡之经典的凋亡

细胞死亡的秘密之程序性坏死


自噬信号通路解析

按图索骥,找找看,让大隅良典教授获得诺奖的Atg13蛋白靶点在信号通路中吗?

图片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浅出,5分钟看懂这个信号通路。

图片

mTOR激酶是自体吞噬诱导过程中关键的分子,激活mTOR的通路如Akt和MAPK信号通路抑制自体吞噬,负调控mTOR的通路如AMPK和p53信号通路促进自体吞噬。


图片

ULK是自噬关键核心蛋白中唯一一个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在自噬溶酶体组装前自噬信号是通过由ULK1或ULK2、FIP200和mATG13组成的ULK复合物的活化介导的。ULK1复合物在体内是连接上游营养或能量感受器mTOR和 AMPK与下游自噬体形成的桥梁。磷酸化的ULK1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自噬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目前发现AMPK和mTOR这两个激酶可催化ULK1的磷酸化,这在自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饥饿条件下AMPK活化,mTOR失活,活化的AMPK催化ULK1第317、467、555、574、637和777位丝氨酸发生磷酸化从而促进自噬。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AMPK失活,mTOR可与ULK1第757位丝氨酸结合抑制ULK1-AMPK的相互作用,导致ULK1的失活,最终关闭自噬信号。


III级PI3K复合体,包括了hVps34,Beclin-1 (酵母Atg6的哺乳动物同源物),p150 (酵母Vps15的哺乳动物同源物)和Atg14-like 蛋白(Atg14L 或 Barkor) 或抗紫外线照射相关基因 (UVRAG),都是自体吞噬诱导所需要的。


Atg基因通过Atg12-Atg5 和 LC3-II (Atg8-II) 复合物控制自噬体的形成。


Atg12以需要Atg7和Atg10(分别为E1 和 E2样酶)的泛素样反应与Atg5偶联。然后,Atg12–Atg5连接物与Atg16非共价反应形成更大的复合物。


LC3/Atg8的C端被Atg4蛋白酶酶切后生成细胞质LC3-I。LC3-I 与磷脂酰乙醇胺(PE)也以泛素样反应的方式连接,这个反应需要Atg7 和 Atg3 (分别为E1 和 E2样酶). LC3的脂质形式,即LC3-II,吸附在自噬体膜上。


凋亡和自噬之间同时有正的和负的联系,两个过程间存在广泛信号“交谈”。当营养缺乏时,自噬具有促细胞生存的功能,但是过多的自噬会导致自噬性细胞死亡,这是在形态上和凋亡不同的过程。


一些促凋亡信号,如 TNF, TRAIL和FADD,同样诱导自噬。另外Bcl-2能抑制Beclin-1依赖的自噬,所以它既具有促生存的功能又具有抑制自噬的功能。


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自噬过程,可特异性地从细胞移除受损或不需要的线粒体部分。PINK 蛋白在健康状态下通过 PARL 的作用持续降解,而在线粒体损伤时,PINK 稳定并招募 E3 连接酶 Parkin ,以启动自噬。线粒体膜蛋白通过 Parkin 的多聚泛素化作用导致自噬连接蛋白 SQSTM1/p62、NBR1 和 Ambra1 聚集,并通过 LC3-作用区域 (LIR) 结合到 LC3上。另外,BNIP3 和 BNIP3L/NIX 也含有 LIRs,可通过非泛素化机制直接聚集自噬机制因素,从而在某些细胞类型中诱导自噬体的形成。


自噬信号通路研究

关键产品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TM(CST)开发了经过充分验证的抗体和试剂盒,旨在满足自噬研究人员的需求。

图片
图片


自噬相关小包装抗体组合

为了方便研究人员研究复杂的信号通路,CST提供针对某一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小包装抗体试剂盒(Antibody sampler kit),性价比高,组合科学,降低了研究门槛,帮助研究人员筛选更多。


参考文献:

1.     Alers S, Löffler AS,Wesselborg S, Stork B (2012) Role of AMPK-mTOR-Ulk1/2 in the regulation ofautophagy: cross talk, shortcuts, and feedbacks. Mol. Cell. Biol. 32(1), 2–11.

2.     Codogno P, Mehrpour M,Proikas-Cezanne T (2012) Canonical and non-canonical autophagy: variationson a common theme of self-eating? Nat. Rev. Mol. Cell Biol. 13(1), 7–12.

3.     Levine B, Kroemer G(2008) Autophag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Cell 132(1), 27–42.

4.     Mizushima N, Komatsu M(2011) Autophagy: renovation of cells and tissues. Cell 147(4), 728–41.

5.     Mizushima N, Levine B,Cuervo AM, Klionsky DJ (2008) Autophagy fights disease through cellularself-digestion. Nature 451(7182), 1069–75.

6.     Yang Z, Klionsky DJ(2010) Mammalian autophagy: core molecular machinery and signalingregulation.Curr. Opin. CellBiol. 22(2), 124–31.

7.     Kim J,Kundu M, Viollet B, Guan KL (2011) AMPK and mTOR regulate autophagythrough direct phosphorylation of Ulk1. Nat.Cell Biol. 13(2),132–41.

8.     Egan DF,Shackelford DB, Mihaylova MM, Gelino S, Kohnz RA, MairW, Vasquez DS, Joshi A,Gwinn DM, Taylor R, Asara JM, Fitzpatrick J, Dillin A,Viollet B, Kundu M,Hansen M, Shaw RJ (2011) Phosphorylation of ULK1 (hATG1) by AMP-activatedprotein kinase connectsenergy sensing tomitophagy. Science331(6016),456–61.

We would like to thank Prof. Bingren Hu, University of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Baltimore, MD, for reviewing this diagram.



买CST抗体和试剂,选基因有限公司,

备有大量现货,响应快!服务好!

正品🔷优惠🔷专业🔷保障


\ | /

基因有限公司作为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CST) 优质一级代理商,为您实验提供更优的支持和帮助。想要更多相关知识和资料,或了解促销详情请在本文后留言或联系您身边的基因有限公司员工。


如有问题或需求,欢迎联系如下CST产品专员

图片


图片




欢迎关注我司“基因快讯”与“基因售后服务”官方微信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4103号

沪ICP备2022000693号-1